|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邳州:家乡的风吹雨打

邳州:家乡的风吹雨打

关键词:邳州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文化
  • 电 话:
  • 网 址:
  • 感谢 pzsczg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4308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家乡是苏北的一个小镇,历史已逾千年,其名据说得自东汉末年,曹操征伐吕布时,曾在此地制造抛掷石弹的礟车。离家多年,偶尔看到或听到家乡发生的事情,或者想到家乡的变迁,竟常常有今不如昔的感觉。

  小镇坐落在家乡的一块高地,四野河渠纵横。波澜不兴的运河从小镇西面穿过,发源于沂蒙山地的(老)沂河(又称山河)从小镇东面流过。1949年修了新沂河等分洪河道后,老沂河日渐淤塞,水面只有几十米宽,完全想象不到过去夏秋季节洪水泛滥的景象。

  历史上,因黄河、沂河等河流泛滥改道,家乡为冲积平原,平畴千里,土壤肥沃。加上气候温热,雨量适中,家乡农业发达。解放后,小镇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也还不错,实力仅次于县城。街道两旁有高大的法桐,夜晚有照明的路灯,陇海铁路上的快车甚至一改只在县市停靠的惯例,专门在小镇设站。

  离开小镇是在改革开放之初。每次回家,小镇几乎都有变化:老房子拆了,老店铺少了,交通堵塞,路灯不亮,清亮的河流淤塞浑浊,芦荻荷蒲越来越少。后来,小镇政府搬离老街,新街并没有繁荣起来;再后来,小镇一夜之间划归临县,老街更是日益衰败。至于曾经享受大站待遇的车站,不知何时又破落成了普通小站。

  因为处于四省交界,北上即为齐鲁冀中,南下直入繁华江浙,东濒浩淼大海,西临中原大地,千年的京杭运河纵穿南北,新兴的陇海铁路贯通东西,小镇农业发达,商贸也相当繁荣,青砖小瓦的南、北、西等街道一直保留到70年代。抗战时期,一度还是县政府的临时驻地。

  曾祖民初迁居小镇,经过辛勤劳动经营,家境渐渐好转,祖父那辈已分住小镇的西、北、南三处。祖父为人宽厚,人脉很好,经营一处饭庄。祖母曾偷偷用部分盈利在镇南乡下置了一百多亩地,交给乡民耕种,从没有收取租子。过年时,乡民带些土产前来看望,祖父还一直以为是乡民情重。也幸亏如此,解放时,那些土地就悄无声息地作为了乡民财产,否则家庭成分不是地主也是富农。

  每逢集市日,祖父饭庄的生意很是兴旺。有一阵,乡下一袁姓大地主常到祖父店中歇脚,说说话。吃饭时,只要碗汤,吃的是自己带来的粗粮,但他的儿子早瞒着老子,溜到外面抽老海(海洛因)去了。有一次,祖父猛听到年幼的父亲在院子后面惊叫,一位叫李大个子的伙计抄起棍棒冲出,救下了差点被绑票的父亲。解放战争初期,那位伙计跟祖父打个招呼,随北撤的队伍走了,多年后才知道他已是某县的领导干部。
  也正因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家乡一带尽管无山陵险阻,自古即为战略要地,现代史上的1938年徐州会战(包括台儿庄战役)、淮海战役都发生在这里。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初,1937年9月,日军飞机相继轰炸海州、徐州;1938年徐州会战后,家乡周边地区相继沦陷。从此,家乡人民展开了艰苦的敌后抗战。当时,家乡东陇海铁路向北主要是八路军的鲁南抗日根据地,向南主要是新四军的苏北抗日根据地,各方反复争夺,斗争激烈。

  在这种复杂艰难的环境中,家乡曾经土匪横行,民不聊生。小镇附近活动频繁的是以张凤文、张凤仪兄弟为首的一拨土匪,后称二六支队。据说,张凤文曾在镇南庄稼地埋伏,抢了官军的枪;又曾挑着西瓜,混进小镇车站东的沂河桥日军炮楼,消灭多个日兵。后来,在率队攻打日军某据点时负伤,藏身坟地,被人出卖,日军抓获后处死。老二接手后,这只队伍不再抗日,却与新四军对抗,终于走向末路。这些情节,颇似苏联小说《静静的顿河》。

  父亲解放初曾在镇派出所、镇和县政府工作,对小镇的历史沿革和风土人情多有了解;远房的一位祖辈,参加张凤文的抗日队伍;邻居一位称为二爹的长辈,也曾跟着八路扛枪打鬼子,有时也谈起往事。曾经劝过父亲,把那些复杂多样的往事写下来,一定是生动有趣的历史。但直到故去,父亲并未动笔。

  全面、真实是历史的生命力。但历史常常是胜利者的历史,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历史,历史是神话、脏话或假话,而乡村、平民几乎进入不了历史。这么多年了,即使在资讯、网络发达的今天,家乡过去的人和事,乡民的苦痛哀乐,居然找不到什么记录。

  父母在,家乡才是真实的家乡。母亲、父亲相继去世后,哪个温暖、牵挂的家乡再也回不去了。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8911648573 传真:18911648573 邮箱:627527792#qq.com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