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底蕴丰厚的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底蕴丰厚的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底蕴丰厚的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文化,历史
  • 电 话:
  • 网 址:
  • 感谢 pzsczg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3063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邳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2006年以来,邳州市政府组织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普查。2009年6月,由文化局牵头编辑出版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普查·邳州市资料汇编》。《汇编》搜集整理了以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戏曲、曲艺和民间杂技等为要项的非物质文化资源项目471项。到2011年7月止,被定为邳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5项,其中入选徐州市级11项、省级7项、国家级3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个。本文就入选人类、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项目逐一介绍,以飨读者。
  徐州剪纸(邳州) 剪纸品种繁多,形式多样。主要分为用剪刀剪制的剪纸和用刻刀刻凿的刻纸两大类。前者主要剪制农村常用的刺绣花样(绣花鞋的鞋样是其一种),后者如门笺、顶棚花、蓝印花布花版、木工雕花纹样、装饰纹版等。其中五色门笺最为出色,门笺为大红、绿、黄、浅红、深蓝五色,五张为一副,精彩纷呈。内容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剧人物、花鸟虫鱼、祥禽瑞兽、吉祥图案、生活场景、田园风光、图腾崇拜、宗教信仰等。构图简练,疏密得当,艺术风格古朴素雅,粗犷浑厚,处理手法大胆泼辣,表现内容亲切可触。中央美院陈开民教授曾把邳州剪纸作品和十九世纪毕加索作品相媲美。邳州民间剪纸广泛地分布于邳州全境及周边接壤地区,全市各乡镇都有众多剪艺精湛的剪纸高手,剪纸作品和艺人参加国际、国家、省、市举办的剪纸展览、大赛,屡获大奖。剪纸艺人曹瑞兰、王桂英等曾赴法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或作现场交流表演。邳州剪纸在参加中国第二届民族文化艺术博览会、中国民间一绝展等大型活动中,荣获一、二、三等奖及各项奖项千余人次。1993年,邳州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1995年,邳州剪纸艺人王桂英、曹瑞兰、张桂英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1996年,邳州有800多幅剪纸作品被国家文化部外联局选送到150 多个驻外使领馆进行文化交流或展出。2005年邳州市文化与体育局编辑出版了《邳州现代民间剪纸集》。2007年,以邳州剪纸为主申报的《徐州剪纸》,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徐州剪纸》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0年6月,邳州剪纸(徐州剪纸)传承人黄继婷代表江苏省、徐州市应邀赴“上海世博会”现场展示剪纸技艺。2010年,邳州剪纸传承人衡瑞霞被江苏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传承人。
  邳州跑竹马 又称“竹马舞”、“竹马会”。相传始于宋代,内容取材老鞑子(金兀术)跨马游春的故事,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经历代民间艺人的排演与实践,已形成固定的演出形式,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主要分布在境内大运河两岸,少数分布在北部地区。重点在原滩上、官湖镇等。属自娱自乐型民间舞蹈。之所以称为跑竹马,是因其整个演出过程主要突出一个“跑”字,而每跑一个环节都有一定的“阵法”(即调度路线)。道具,是以竹蔑扎壳,用五彩纸、五彩布扎糊成马之形状,故亦名为“竹马”。驾马者将竹马系于腰间,后跟随马童一人(配对),领骑者跨麒麟,着铠甲,穿豹衣、彩裤、戴髯口;马童身着兵卒服饰,背插刀剑,擎彩色龙凤旗随马而舞。在其演出过程中,其伴奏乐器是锣鼓和唢呐,以烘托气氛,加强节奏。鼓点有“乡会锣鼓”、“起奏点”、“刹鼓点”等;唢呐牌有“桃红”、“开门”、“背宫绞笛”等。表演者由10人组成,装扮成历史人物。领头骑跨马或麒麟,称老鞑子(金兀术),后随4妃,系男扮女装,均跨马。每一骑后跟随一马童。10名表演者“拉路势”进场,跑出各种“阵势”,表现兴围狞猎的场景。有的艺人还说五马穿索,是表现金人在受到宋军追击时,迷惑宋军,布阵逃跑。1988年,邳州跑竹马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2007年3月,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6月,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9年,邳州跑竹马传承人曲绍金被江苏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传承人。2010年,邳州跑竹马传承人张吉桂被徐州市政府命名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传承人。
  纸塑狮子头 据有关史料记载也有500余年历史。是邳州民间狮子舞的狮子头面具,是一个集雕塑、裱糊、扎制、绘画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它不同于南方狮子头面具的文秀细腻,极具北方粗犷豪放的霸气,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主要用于民间舞狮表演,它与民间泥塑、民间绘画、民间舞蹈等民间艺术根脉相连,共生共荣。从狮子头面具的发展能看到民间狮子舞及中国民间面具艺术的发展轨迹。狮子头面具根据舞蹈套路、动作编排的要求,有大小造型之分。1992年,参加“北京第二届民族文化博览会民间美术大展”获二等奖。1994年10月,参加“中国民间美术一绝大展”获金奖;纸塑艺人石荣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1994年,被文化部选送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展”。邳州纸塑狮子头作品除被苏北、鲁南地区舞狮会广泛使用外,还被数百家国家级、省级、市级博物馆和艺术馆或民俗馆收藏。2007年3月,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6月,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0年,邳州纸塑狮子头传承人刘印玲被徐州市政府命名为徐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传承人。
  邳州年画 源于邳州民间雕刻画,兴盛于唐代,明、清时期发展迅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在美术、民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吸取了传统民间雕刻画的精华,不断创新和提高。其绘画形式和技法多种多样,有手绘、半印半绘、木版手工印刷、机器印刷、刻纸彩绘等门类,可分为传统复制木刻版画和现代创作木刻版画。前者如窗花佛像画、家堂画、春贴等,主要用于民俗年节、宗教信仰、祭祀神灵、镇邪驱疫、吉祥纳福、娱乐游戏等;现代木刻版画集画稿创作、刻版、印刷于一身,主要用于欣赏、展示。绘画的体裁多取材于神仙、佛道、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古戏文、民俗、宗教信仰等。图案以福善、长寿、喜庆、富贵的纹样为主。构图大胆、泼辣、简练、夸张。色彩艳丽,对比强烈,风格多种多样,没有固定模式。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时代感。2007年3月,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邳州年画传承人沙敬朔被江苏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传承人。2011年,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联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中国木版年画抢救与保护工作成果发布暨总结表彰会”,邳州作为中国木板年画主要产地和地区木版年画代表,被收入《中国木板年画集成》。《邳州年画》主编高伯华被授予“中国木版年画抢救与保护工作贡献奖”。
  邳州绣花鞋 邳州是中国古履绣花鞋的重要发源地。从大墩子、刘林的新石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中,就曾出土了大量骨针、陶纺轮、陶线陀、织物印痕及编织物残片,印证了邳州的先人们早在6000多年前,就利用不同的织物和兽皮等材料缝制服饰、足衣了。在长期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花纹造型简练、构图活泼、深厚圆润,配色浓郁艳丽,对比强烈,古朴大方、艳而不俗的特色,在参加全国和省、市级民族民间工艺展示活动中,获大奖30多个。其形式主要有满帮绣花,半帮绣花,月牙头绣花等。主要品种有姑娘鞋、新娘鞋、少儿穿的虎头鞋、猫头鞋等。面料多采用黑色棉布做鞋面,用红、白、花布衬里,白布包袼褙纳底。绣花线采用原色桑蚕丝线,刺绣针法有平针绣、辫绣、补绣,鞋垫采用挑花绣、割花绣和扣针绣等绣艺针法。2009年8月,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0年,邳州绣花鞋传承人张桂英被徐州市政府命名为徐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传承人。
  邳州蓝印花布 是传统的民间印染工艺品。从大墩子、刘林新石器古文化遗址中发掘出的陶纺轮、骨针、织物印痕、彩陶等,证明了邳州是我国原始染织工艺发源地之一,至今仍继承和发展着这一古老的民间工艺。邳州的蓝印花布印染初为“包豆扎染”,也称绞缬。后又用绿豆粉、豆粒包扎在布中,用线扎牢后入染,形成大小不同的花纹图案,创造了包豆扎染法。后人又不断地改进,制造了防染浆,采用剪纸、刻花纹版漏印防染浆料,浸染蓝花布,使蓝花布花纹更加细腻清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蓝印花布。是以当地手工纺织的土棉布、天然靛蓝染料,手工印染而成。印染工艺精致细腻,花纹造型古朴豪放;色彩古朴素雅,蓝白分明。具有染色不退、耐洗耐晒、耐磨耐脏、吸汗透气、纹样愈洗愈明的特点。被当地人广泛地用于服饰、围兜、鞋帽、床单、被面、帐围、窗帘、门帘、包皮、头巾、桌布、围裙、背包等生活用品的制作。内容多取材于传统的花纹图案。2009年8月,入选江苏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0年,其传承人王如坤被徐州市政府命名为徐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传承人。
  邳州舞狮  舞狮也称“耍狮子”,是邳州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起源于汉代,自明代开始流行,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明、清《邳州志》等史籍都记载了邳州“乡会” 舞狮子的精彩演出盛况。其道具造型、动作编排和寓意内涵都极具北方粗犷豪放的霸气。狮子头面具为戏剧花脸脸谱式的形态,塑有九顶,称之为九顶狮子,寓意头顶九洲,力大无比。狮身毛皮采用邳州本地白苘染色后扎制。表演时由公狮、母狮两对双人大狮,带一只单人小狮组成一组。舞狮是邳州地区春节、节日庆典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传统习俗。每年春节前一个月各乡、村都自盘狮会。大年初三开始到四邻八乡拜会,庆贺春节。同时也到单位和个人家庭门前表演“狮子拜年”、“把大门”等吉祥祝福节目。数百年来,传承不断,久盛不衰。2011年,邳州舞狮入选江苏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邳州喜床画 是画在喜床(俗称面子床)上的一种传统民间绘画,流行于邳州全境及接壤的苏北、鲁南地区。据历史记载,起源于汉代,流行于宋代。明清时期境内集镇、乡村都有各具特色的喜床制作、绘画作坊。是青年人结婚时,父辈在给子女打制的结婚喜床面子上绘制、雕刻的传统风俗纹样,期望子女婚姻美满、心想事成、合家安康的精神内涵。绘画、年画的构图、造型和设色技法,具有邳州地区独特的民族民间绘画风格。内容有人物、花鸟、瑞兽、山水等,表现手法有工笔重彩,单线平涂、刻绘等。 2011年7月,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邳州泥玩具 其制作历史悠久,邳州四户大墩子、戴庄刘林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就曾出土三件泥响瓿和一些陶兽、陶猪、陶鸡、陶鸭、陶房等泥玩具。据史料考证,汉代就有民间泥玩具制作销售的记录。唐宋时期普及民间。其是一种集雕塑、绘画装饰于一体的综合彩塑艺术,半塑半画,以画为主,构思巧妙,造型古朴,雅拙纯真。其表现内容广泛,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是泥响瓿、泥娃娃、泥叫虎、泥叫狮、泥公鸡、泥叫猴、泥青蛙、关公、观音菩萨、八仙不倒翁、寿桃、生肖泥塑、戏剧人物等。泥玩具多为儿童玩物,底部或背部打孔,安装上一个竹制或芦苇制作的响哨。其加工制作工艺从泥土选择、和泥、拉坯塑型、翻模、成型、晾晒、绘色、成型装饰,每套工序都要求精益求精。制作手法有手捏、模制两种,手捏泥玩具比较精细,造型各一,不重复;模制泥玩具的形象一致。色彩描绘手法粗放而大气。2007年,入选徐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以邳州泥玩具为主申报的《徐州泥塑》入选江苏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0年,邳州泥玩具传承人马书磊被徐州市政府命名为徐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传承人。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8911648573 传真:18911648573 邮箱:627527792#qq.com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